《论语》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
发表时间: 2011-05-09来源: 新华

 

      《论语》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,成书于战国初期。传至西汉,有《鲁论语》、《齐论语》、《古论语》,东汉末,郑玄将三家合而为一,共20篇,并作注,遂成为后世通行的本子。《论语》全文采用语录体,章节简短,每事一段,语句多警句形式,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二三字,并无实际意义。内容广博,涉及到政治、教育、礼仪、经济、文学、天道观、认识论等等,展现出孔子的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体系,其核心是 “仁”,而实施“仁”的手段和途径则是“礼”。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,名丘,字仲尼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,他从事教育近半个世纪,有弟子三千,其中优秀人才有七十二人。 《论语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,不但有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,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,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最可靠、直接的材料,对后世影响至深。在汉代《论语》就被视为辅翼《五经》的传或记,汉文帝时列于学官,东汉时被尊为经,从此,论语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,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。 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《论语》在中华民族的道德、文化、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很多警句箴言,大都出自《论语》,不禁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与眼界。我们虽然没有《圣经》,但在现世,我们有《论语》,求仁得仁,又何怨?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有言:“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 ……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,当时则荣,没则已焉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,可谓至圣矣!”布衣而成圣,孔子早已蜚声海内外,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阅读《论语》,看看我们哪部分血液是从圣人流传下来的。 《论语》注本众多,重要的有三国何晏《论语集解》、南朝皇侃《论语义疏》、北宋邢《论语注疏》、南宋朱熹《论语集注》、清刘宝楠《论语正义》等。今有中华书局1980年版《十三经注疏》影印清阮元校勘本。 宋《寓简》卷二:“‘鄙夫不可与事君也,其未得之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’东坡解云:‘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。’予观退之《王承福传》云:‘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,以济其生之欲者。’古本必如此。” 

学而第一
 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,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  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
 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子曰: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
  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馀力,则以学文。”
  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  子曰:“君子不重,则不威。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”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  子禽问于子贡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。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!”
  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  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  有子曰:“信近于义,言可复也。恭近于礼,远耻辱也。因不失其亲,亦可宗也。”
  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  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
  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 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
责任编辑: 足球外围bet365
推荐新闻